|
培育乡土社会组织 破解农村老龄化难题时间:2023-02-24 贺雪峰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 【按语】过去20年,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组织数千人次,在全国近1000个村庄开展调研,累计驻村超过10万个工作日,近距离观察乡村变化。在理论研究之外,还以随笔和政策报告的形式将一线情况记录下来,部分编辑为内部报告《田野来风》(每周1期)。近期将选取部分“田野来风”报告在“新乡土”发表。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资源短缺不再是农村养老难题。目前,农村老龄化最突出矛盾是养老服务缺乏,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差、生存风险高、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出不少适应乡村社会特点和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经验,非常值得总结和介绍,供更多地方参考借鉴。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完全可以也应该因地制宜形成众多好做法好经验。本篇重点介绍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三红”社区养老服务组织,总结当地政府探索培育乡土社会组织,提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做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一、农村老龄化危机主要是养老服务缺位 打工经济兴起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老年人成为村庄生产生活的主体。新县总人口38.21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6.44万,按照户籍人口计算老龄化率达到16.8%,按照农村常住人口计算老龄率甚至达到30%。农村中有自理能力的低龄老人一般以自养与自我照料为主,养老状况相对较好。但是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的养老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老人生活质量差。 一旦失去自理能力,老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很多老人活着仅求保命,毫无品质可言。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老人自己行动不便,而村庄几乎很少有各种代办服务。吃饭、清洗衣物、拆洗被褥、晒太阳、生活用水等这些小事都成为难倒老人的大事。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急需解决,但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迟缓,上门服务几乎是空白状态。 第二,老人生存风险高。 在居住格局相对分散的农村地区,大部分老人以独居为主,由于养老服务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长效的探访制度,这导致老人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事件时不能及时发现与救治,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生存风险。在某地农村调研到,曾有一位80岁独居老人,因为夜里蚊香着火,身边没人及时扑救,最终老人被活活烧死。还有一位老人上山打板栗时不小心从树上跌落,去世半个月后才被人发现。 第三,老人精神世界空虚。 农村老人精神空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陪伴。老人与子女长期分离,返乡看望的次数有限,大部分老人都是孤独终老。二是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农村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听收音机。三是缺乏公共娱乐空间。调研发现,老人迫切地希望村庄里能有一个“玩的场”,然而目前农村不仅缺乏适老化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很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导致老年人感受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满足。 在养老服务缺位的情况下,一些陷入养老困境的老人会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甚至是上访求援,诱发社会矛盾;还有一些生活困难的老人,在缺乏积极健康力量关爱的情况下,很可能加入地下教会组织;部分老人甚至因无人照料而自杀。 二、新县“三红”社区服务组织的做法与成效 新县箭厂河乡党委政府在解决农村养老服务问题上探索出一条新路。该乡通过培育乡土社会组织,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统筹资源,培育本土社会组织。乡党委选拔一位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本地年轻人作为社会组织的管理者;免费为该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与活动空间;利用市民政部门驻村第一书记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争取信阳市福利彩票公益金60万元,作为社会组织的启动与运转资金,依托该社会组织平台,将养老资源转化为具体的养老服务。 第二,因地制宜,建立村庄内生的服务队伍。由乡党委公开招聘一批本地的“中坚农民”和“留守妇女”进入到服务队伍中,在赋予公共身份、激活服务价值的基础上,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有爱心,肯吃苦的孝心护理员队伍。 第三,精准施策,提供个性化养老服务。通过走访调研采集信息,将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确定为重点服务对象与一般服务对象。重点服务对象是各村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60岁以上五保、残疾、失独、贫困等老年人,以居家上门服务为主,解决精神慰藉、助洁、助医、助行、助餐、助浴、过生日等基本生活照料问题。一般服务对象则免费提供理发、观影、开放公共娱乐活动空间的服务。利用本村组的留守妇女来服务本村组的留守老人,在信息对称的基础上,充分满足不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结合。 箭厂河乡“三红”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创新成效显著。2018年底该乡先在戴畈村进行试点,2019年6月在全乡8个村进行试点推开。经过前期试点,当地总结和确定了“老人至上、需求导向、分步实施、便捷高效、因村制宜”的服务原则。现已经累计提供助洁服务10000余人次、助餐1000余人次、助行100余人次、助医6000余人次、精神慰藉13000余人次、理发2600余人次。新县“三红”社区组织取得如下效果: 1.有助于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 一是,通过护理员主动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小事不出门、难事有人帮、小病不出村”的服务目标,有效地回应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改善老人生活环境。二是,将定期走访制度化,及时防范老人生活中的各种风险。三是,化解老人精神孤单的问题,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有利于缓解家庭照料压力。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一旦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得不放弃务工机会来照料老人。这将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失去务工收入后,经济压力增加,部分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二是长期照护老人的负担重,子女精神压力大。通过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可以让老人的生活能够得到妥善照料,为正在进城的子女提供稳定的后方。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缓解家庭照护的压力,使得子女有一定的喘息空间,从而减轻精神负担。 3.有利于形成“尊老爱老”的文明乡风。 在服务人员上门关心慰问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步对子女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子女主动关心关爱老人,从而有利于缓和家庭关系,改变老人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破解了老人价值丧失与意义缺失的困境。另一方面,将原本属于家庭养老的“私事”变成了村庄内部的“公事”,将所有私人养老行为都放在村庄公共视野下检视,养老成为村庄内部的公共事件,从而改变了老人在村庄中的边缘地位。自从开展服务以后,虐待、打骂老人的情况几乎不再发生,关心、爱护老人的文明乡风正在逐步形成。 4.有利于实现村庄善治。 解决好老年人的问题,就是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难题。解决好老年人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就是化解了千家万户的大事。在点点滴滴的服务过程中,基层“办小事”的服务能力得以提升,干群关系得以改善,基层社会的各种矛盾得以化解。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之后,最显著的效果是,过去有名的组织软弱涣散村、问题上访村变成了党建引领下治理有效的“零上访”村。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治理乡村的重要抓手,探索出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 三、政策启示 新县“三红”社区组织做法的关键在于,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径。首先,找准老人需求,供需精准对接。坚持以老人为主体,注重老龄群体的需求分化,实行分类治理。发挥本村人相互熟悉,信息对称的优势,确保供需的精准对接。其次,善用社区资源,节约组织成本。内生于村庄的社会组织能够发挥本地社会资本的优势,相对于外来社会组织“水土不服”,“落地成本高”等难题,本土社会组织在信息成本、组织成本、运转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普遍能够将项目资金的80 %用于为老服务,从而将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最后,依托熟人社会,提高服务质量。在乡情与熟人社会关系中,孝心护理员与老人之间不仅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市场关系,同时也是带有人情互助性质的社会关系。在熟人社会舆论评价体系下,服务质量有所保证。 除此之外,“三红”养老服务组织的政策意义还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乡土社会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尤其是在培育社会组织方面,要发挥党建引导作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为社会组织搭建一定的平台,不断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第二,借助国家资源和国家政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有益探索,在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关键要解决好财政资源问题,形成长效稳定的财政制度。 第三,应充分利用熟人社会资源。乡土社会组织的培育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好熟人社会内部的本土资源。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信息对称、熟悉信任、伦理本位等优势。借助本土化的社会组织平台,充分整合社区内部传统资源,打造出一张方便可及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田野来风》,2021年第5期,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发表时有删节。 编辑:虎林 责任编辑:刘彬 统筹:臧振瑞 编审:张红河 总编审:杜宏伟 通联:xinhuatop@163.com 监督电话:186001706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