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推荐 >>最新推荐 >> 《长津湖》藏着的历史细节:71年前那个国庆周,毛泽东连续几天不能入睡
详细内容

《长津湖》藏着的历史细节:71年前那个国庆周,毛泽东连续几天不能入睡

时间:2021-10-09     作者: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综合【原创】

看完《长津湖》,这几天,在家重温《抗美援朝》等历史文献,思绪万千,热血难凉,是故记之。


我一直认为,当年决策出兵朝鲜,某种意义上,和抗美援朝作战本身一样是伟大不朽的。


电影《长津湖》,用了几个镜头和细节,记述当年决策的艰难过程。中央政治局连轴开会,会场烟雾缭绕,开到深夜,从西北当天赶回的彭德怀,中途入场,搬了把凳子,坐在后面听。然后,毛泽东期待地望了彭德怀一眼,彭总一言不发。镜头一转,隔日,彭德怀到毛泽东住所,表态支持出兵,毛泽东这才欣慰道“这我就放心了!”


这几个镜头,管中窥豹,略展现了当年所下决心之大、所作抉择之难、所虑战略之要。


历史,往往就藏在细节中,要时间的大浪,淘尽砂砾,方见真金。71年后,我们都明白这场战争之伟大,是为立国之战,守百年和平。


然在当年,新中国刚建立的第一年,绝大多数人无法看清这一点。我党有个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但真理,又常只掌握在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中。


1950年10月1日-8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周,正是“是否出兵朝鲜”的最终决策周。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回忆,那几天里,“毛泽东考虑出兵不出兵,连续几天不能入睡,吃了安眠药也睡不着。


但,历史就是这么惊心动魄、出人意料。在几乎所有人包括国外、国内认为,中国不可能单独出兵硬杠“联合国军”的情势下,1950年10月19日黄昏,第十三兵团数十万将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跨过的一刹那,注定要惊天动地。


跨过的一刹那,积贫积弱一百余年、任西方列强蔑视凌辱的中华民族,注定要真正站起来,巍然屹立世界东方。


1.jpg


第一个国庆节的战争阴云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日。


上午10时,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盛大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的毛泽东,内心并不平静。正是在这一天,麦克阿瑟通过电台正式向金日成发出了投降敦促书。也正是这一天,“金日成发来急电,请求中国直接出兵援助。”


军情十万火急。当夜,庆祝的焰火还没有熄灭,毛泽东就喊来了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开会剖析局势。


彼时,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合国军”,已于9月15日展开仁川登陆作战,并于9月27日与自釜山向北突进的美军会师,完成合围,彻底斩断了7万多朝鲜人民军主力退路。9月28日,美军攻占汉城,并迅速抵近三八线,北朝鲜全线溃败之势已无法扭转。


对情势恶化的应对,毛泽东并非完全没有准备。


早在7月,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风卷残云南进半岛、直抵釜山之时,一向居安思危的毛泽东,就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是月,中央军委作出了一个极富远见、至为关键的部署,即命令第38、39、40、42军即刻于东北边境的战略重镇安东(丹东)集结,组建东北边防军。


当时,38军驻扎在武汉以南一带。业已复员的38军原营长曹玉海,正在武汉一所监狱任监狱长,并和一位美丽的女护士热恋。听说老部队正开赴东北,他毅然决定回归部队。他写信和恋人告别:


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


想起《长津湖》中,刚刚回到家中的伍千里,掏出一把津贴,兴高采烈准备盖房子时,却又连夜奉召归队,不正是这一幕的真实写照么?


但准备归准备,真要下决心,事关国运,考验何其艰难。会议讨论至夜深,虽然毛泽东提出了出兵的初步设想,但分歧很大,反对出兵的声音占了主流。


10月2日下午,毛泽东又继续组织开会。


这个时候,形势已是万分火急了,会前,毛泽东甚至亲自草拟了发给苏联的电报,希望斯大林为我军提供空中掩护。没想到会上,大家仍顾虑重重。这封电报因此搁置未发,只将多数人的意见,电告苏联驻华大使。



但,这次会议作出了一个关键决定:


决定于10月4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入朝作战问题,并决定通知彭德怀进京商议。


高瞻远瞩的毛泽东,显然是倾向于出兵的。听到诸多反对声音,他思虑再三,担忧不已,“连续几天不能入睡,吃了安眠药也睡不着。”


2.jpg


出兵不出兵,这是一个问题。


电影《长津湖》中的那次会议,就正是10月4日下午至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连续开了3场。


一开始,争论仍很激烈,反对出兵的理由说了很多,不少高层都存在顾虑。


大致有三种:


一是担心抗美援朝会影响新中国和平建设。彼时,刚建立一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人心思安,谁想打仗?事实上,当时不少军队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很多部队的中心任务由作战转到生产,在大规模动员复员,“不少兵器生了锈,甚至一门炮的炮筒里,麻雀在里面做了窝”。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会上明确表态,“中国刚刚打完战争,再打仗经济上负担不起。军队的装备也落后,与美国人打仗,一旦顶不住退下来,后果不堪设想,还是在东北地区防守为好。”电影中伍千里就对父母说“哪里还有仗打!”


二是担心打不赢美国这个头号西方强国。当时,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新中国仅为60万吨;美国拥有原子弹,解放军是“小米+步枪”;美国一个师配备70毫米以上火炮330门,是解放军一个军的两倍,更别说坦克、飞机、航空母舰了。从数字上看,如果要打,连军国主义的日本在美国面前都不堪一击,“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要硬杠上去决一雌雄,似乎以卵击石,毫无胜算。从林彪的态度也可看出这一点,真要打,东北边防军大多是四野老底子,东北将士又最适合入朝在寒冷地带作战,但生性谨慎精于战力计算的林彪,都心存疑虑,刚好又在养病,便推辞了帅印,其倾向性意见不言而喻。


三是担心引发更大的国际冲突乃至世界大战。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6年,各方犹心有余悸。而受意识形态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已明显呈对抗之势。万一闹大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多半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这个顾虑,不仅中国担心,美国、苏联以及各国都担心。抗美援朝后期,美国叫嚣要使用原子弹,英国首相就第一时间飞到美国劝阻。后来的事实证明,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初,苏联也正是出于这种顾忌,不但不敢出动地面部队,连空军都不敢支援。甚至在10月8日,美军两架喷气式飞机轰炸了苏联境内的一个机场,美国吓得够呛,却没想到苏联竟也装聋作哑。


彭德怀是当天下午4时,才抵达北京中南海的。初来乍到,他还摸不清情况,只是听会,没有发表意见。


会议一直开到很晚,讨论胶着,议而不决。虽然我党实行民主集中制,但争议太多,毛泽东当然也就不会拍板。他只好说了一句颇为感性的话:


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这句话,当晚一直萦绕在彭德怀的脑海中。他当晚住在条件较好的北京饭店,怎么也睡不着,以为是沙发床无福消受,搬到地毯上也还是睡不着。


两位历史伟人,那一晚,都睡不着。


10月5日上午,没有开会。睡不着的彭德怀,找到了同样睡不着的毛泽东,经过一夜深思熟虑,他提出应立即出兵入朝作战。当毛泽东拟让其挂帅出征时,彭德怀当即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颇为感慨道:“这我就放心了。


在10月5日下午,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召开。彭德怀才在会上掷地有声坚决支持毛泽东: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由此,会议正式作出了出兵决议。


微信图片_20211009195450.jpg


3.jpg


民主集中是一个不断说服的过程


说实话,以毛泽东当时的威望,他大可直接下令出兵。


但显然,他不想这样做。国力悬殊本就很大,如果思想不能统一,这个仗怎么打?


民主的过程,就是让大家意见充分表达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教育和说服的过程。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到转而挺进井冈山途中,在长征出发至湘江战役途中的担架上,毛泽东就非常善于做这种思想工作。有些材料,说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朝鲜。我觉得,力排众议这个词,应该修改为统一思想。


在几天的会议上,毛泽东以其伟大的战略远视,极其形象丰富的说教方式,再次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推动历史。


会上,毛泽东多次指出:


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


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其中,最著名的那句话就是:“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当然,更多的会议资料,尚未解密。但在10月27日,毛泽东同好友周世钊的谈话,也可窥见其思想伟力:


我们急需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出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敌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


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其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在这样民主集中过程中,周恩来算是一直支持毛泽东的。多年经验,让他早有深刻体会,从不轻易反对。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最后总是对的。


而毛泽东,更需要这样的民主,通过不断做工作,统一领导层思想,达到更高的团结,进而形成“硬核”力量。


就这样,一次次的利弊剖析、深入谈话、思想碰撞,不断做工作,越来越多的决策层“转过了弯来”。


10月8日,毛泽东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在当天飞赴东北的军机上,彭德怀身边多了一位“刘秘书”,毛岸英成为了第一个志愿军战士。


国难思良将,也需冲锋陷阵的勇士。毛泽东将自己的长子,亲自送到了最危险的朝鲜前线,“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长津湖》中,毛岸英说:“几十万老百姓的儿子,一道命令就上了战场,我毛岸英有什么理由不去?”


将自己的儿子第一个送上战场,也是毛泽东做工作的一部分。他不只是说服别人,还自己带头做。


微信图片_20211009195657.jpg


4.jpg


没有苏联空军掩护也要出兵


而就在志愿军成立的当天(10月8日),毛泽东却又作出了一个暂缓出兵的决定。


这一天,毛泽东接到了斯大林“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不能出动”的电报,再度陷入两难。要知道,麦克阿瑟可是出动了1200架飞机,没有空中掩护,志愿军只能被敌机当靶子打,那都是我人民子弟兵呀,都是老百姓的儿子呀!


接报后,毛泽东紧急派周恩来出访莫斯科,试图说服苏联出动空军援助。没想到,苏联出于自身顾虑,不愿与美国直接发生冲突,已铁了心不出兵援助。


周恩来放狠话:“如果苏联空军不出动,中国将暂缓出兵”;


斯大林则回应:“中国既然困难,不出兵也可以。北朝鲜丢掉,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


这个时候,毛泽东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


时下,有部分人士分析,认为苏联当时打了个“输赢通吃”的算盘,如果北朝鲜打赢了,苏联获取了朝鲜半岛的不冻港;如果北朝鲜打输了,退入东北打游击,苏联就以协防为由,复又进入东北获取大连等不冻港,并能遏制中国发展维持霸权。总之,无论哪一种局面,苏联都是赚到了。


但理性分析,我认为,苏联希望北朝鲜打输而从中国获利的意图,可能性不大。试想,如果美军支持的南朝鲜统一半岛,苏联的远东地区同样门户大开、直面威胁,“邻居失火了谁都可能引火上身”!只能说,假如失败了,苏联能够接受失败的后果。而直接怼上美国,苏联还没这个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


但不管怎样,也不管苏联是否留有“后手”,新中国接受不了朝鲜半岛被美国占据的后果。


10月13日,毛泽东与彭德怀等再次商量后,取得了一致意见:既然美国已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我们仍然出兵援朝不变。


毛泽东电告周恩来:“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听到中国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援助也要出兵的决定后,流出了眼泪,连说“还是中国同志好!”


显然,毛泽东的出兵决心之大,是出乎斯大林意料之外的。


5.jpg


尊严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找回来



出兵入朝,是毛泽东一生之中最为艰难的抉择之一。


胡乔木回忆:


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他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从1950年7月上旬提出准备出兵,到10月中旬最后决定入朝作战,经历了101天,中途几经转折,史称“长考百日,三波两折”。


彭德怀就曾说过:


这个决心不容易定下,这不仅要有非凡的胆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对复杂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断力。历史进程证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确。


为什么毛泽东毅然决定出兵?


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民族尊严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找回来。近现代以来的中国,饱经屈辱,一退再退,得到了只是更多的欺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走独立自主道路的意识,让毛泽东意识到,中国人民站起来,决非在天安门宣布一声那么容易,必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和平,绝不是谈出来的,一定是打出来的。无数铁的事实警示我们: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只有挺直脊梁、抡起拳头,和敌人硬碰硬,把敌人打趴揍痛,他们才会相信,“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中国人民才会赢得建设国家的和平环境。


用《长津湖》的台词,就是“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历史的走向,最终也证明了抗美援朝“参战利益极大”。


这场战争,让中华民族洗刷了百年屈辱,找回了失落百年的民族尊严,维护了新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站起来的新中国,新中国的威望举世瞩目,护佑了70载的和平建设环境。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重塑了民族灵魂、重振的民族自信、重造了民族精神!


而毛泽东,以其高瞻远瞩的预见力、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胆魄,纵横捭阖于国际棋局,中华民族从一个“棋子”,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棋手”!


网上有个评价,可谓中肯:“一代人,吃完了五代人的苦,做出了五代人的事,打完了五代人的仗,建立了五代人的功!”


那一年的国庆周,已近花甲之龄的毛泽东,为了民族未来大计,连续几晚都无法入睡,想想,都心疼。


10月19日晚,接到志愿军已连夜跨过鸭绿江的报告后,他只说了两个字“睡觉!”


作者│来源│国训网综合 执编│张心阔 主编│孙廷友 编审│张涛  杜宏伟 总编审│张振民 通联│aiguojiaoyu@qq.com


1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jpg


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15271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鲁网文〔2020〕 号
全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编辑合格证新教培证字〔2011〕第 1879 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鲁文审字〔2020〕 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895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