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 >>多彩潍坊 >> 喜看“高柳之路”诠释山东乡村振兴新路径
详细内容

喜看“高柳之路”诠释山东乡村振兴新路径

时间:2021-05-24     作者:张家昭 贾爽 来源:国训网【原创】

喜看“高柳之路”诠释山东乡村振兴新路径.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近年来,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创新实施农村“三减三提”,聚焦三农发展,突出问题导向,深度挖掘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将秸秆变费为宝、抓垃圾源头减量,使得农产品走上品质化、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了环境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受益的多赢局面,也为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趟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柳之路”。


土壤板结减轻,农业增收提质

高柳镇作为青州市的一个纯平原农业大镇,境内有大棚1.2万个,日产秸秆近400吨。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长远发展意识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长期盲目增施肥料,特别是化肥过量使用,加之连耕连作,地块得不到及时休养生息,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全镇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

如何改良好土壤,让土地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高柳镇积极探索出一种粪污秸秆资源化处理新模式,就是把粪污和粉碎后的蔬菜秸秆混合,投入120立方米的发酵罐,依托好氧发酵技术,产出农家肥,日生产能力达40吨。发酵罐内最高温度可达75℃,可完全杀灭秸秆上的虫卵和病原菌。经测算,农家肥内富含氮、磷、钾等元素,有机质含量超过60%,肥料对改良土壤板结,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具有显著功效。目前此项技术和设备均已获国家专利。实际生产中,农家肥可替代鸡粪作为底肥,有效规避因鸡粪腐熟不彻底带来的“烧苗”问题,经2季种植试验,产出的果蔬口感、质量也有提升。西水渠村的闫相河是首批用上这种农家肥的农户,施用农家肥后,他说,“现在看我的果子比去年同期大,果形也好看,生病也少,真是一举多得!”

目前,该项目已引入大型发酵罐4台,日产农家肥80吨,完全可满足8万人、日处理160吨秸秆的需求,对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新路径。项目还吸引黑龙江、辽宁等农业大省的相关领导、专家、企业家前来学习。


垃圾源头减量,农村环境提升

处理了大棚产出的秸杆,生活垃圾也是个大问题。据粗略统计,分散在71个行政村中的全镇1.7万户群众,日均生活垃圾产量高达50吨。农村人口相对分散,群众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扭转,但不管怎样,要想改善环境,处理好生活垃圾已是迫在眉睫。

通过垃圾分类,实现集中收集、处理,这种惯常的模式仍然无法真正将垃圾消灭。只有让垃圾变得有“价值”,才能从源头解决垃圾围城。于是,高柳镇通过外出学习,借鉴其它地方的先进经验做法,积极推介“三桶两箱”垃圾分类法(三桶:酵素垃圾桶、堆肥垃圾桶、不可回收物桶;两箱:可回收物箱、有害垃圾箱)。

具体实施中,以西水渠村为示范村、村中心街为示范街、50户群众为示范户,建立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以生活垃圾为原料制作环保酵素,免费分发给群众,打造“零污染”村庄示范区。同时,依托乡村振兴大讲堂,为410余名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多次宣讲环保酵素制作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按照水:红糖:垃圾(果皮、菜叶等易腐物)=10:1:3的比例制作环保酵素,可广泛用于家居生活的清洁,也可作为家庭花草的肥料,在家中将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垃圾源头减量。

青州市水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近期实施“三桶两箱”垃圾分类,村内垃圾明显减少,这源于群众从思想上发生了改变,认识到垃圾也是宝,酵素垃圾桶就是“储钱罐”,不能也不舍得随便丢,西水渠村的实践也为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出一条可长效运行的发展路径。


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提高

秸秆粪污资源化处理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实现农民致富最终也离不开集体合作。于是,高柳镇以秸秆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为媒介,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的社员就是一线的农户,农户通过将秸秆上交合作社处理,免费得到农家肥,产出的蔬菜由合作社集中收回,通过品牌化运营,不仅解决了产品由个人外销的问题,也能使农户获得高于当地蔬菜市场价的收益。

目前,该模式已入股社员76户,每年每户可获取8.5万元的保底收益。蔬菜销售的部分利润再由公司补贴到秸秆处理环节,形成一套闭环经营管理体系。仅替代鸡粪一项,农家肥每年就能为农户节省近万元的成本,而且化肥农药的减量化,农产品的质量提升方便了公司化、品牌化运营,叫响了有机农业品牌,其经济价值、市场潜力不可小觑。该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靠售卖有机肥盈利的模式,建立起产业发展、公司得利、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

高柳镇党委书记侯佃一表示,“三减三提”为加快“村美、民富、业强”建设提供了有效探索,是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积极实践。日前,青州市水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签署了产学研深度合作。“高柳之路”从思想上、行动上改变了农户的生产、生活习惯,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循环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张家昭 贾爽 来源│国训网   主编│孙廷友   编审│杜宏伟   统筹│李兴新


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15271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鲁网文〔2020〕 号
全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编辑合格证新教培证字〔2011〕第 1879 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鲁文审字〔2020〕 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895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