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首要生产力

作者: 刘文俭 来源:国训网-国训频道综合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原创 】 2022-02-20


李克强:健康也是生产力1.jpg

李克强2016年3月9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钟南山代表提出要理性认识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并建议制定我国空气净化器质量标准。总理说,关注民生不仅要保就业、增收入,还要推动环保,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也是生产力。节能环保是个大产业,看起来是减法,做好了其实是加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健康”位置跃升。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但只有健康的劳动者方能使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产生劳动成果形成真正的生产能力。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发明、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不断被应用于生产过程导致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由此,我们说“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生产力”,但这些都要以创新科学技术的人才、应用科学技术的人力的健康为前提。无论是2003年的SARS,还是今年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都反复证明和说明了“健康就是生产力”“保护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正如人们常说的“健康是1,其他都是0”,缺少了健康这个“1”,再多的“0”终归还是0。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生态环境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其理论根源和社会基础,还是就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而言的。可以说,没有健康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又一次提醒我们要把人民健康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纲要》、建设健康城市作为更加重要的战略。


一、健康就是生产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城市,如果公民健康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在重大疫情出现后,如果不能尽快采取果断措施迅速控制疫情蔓延的局面,就会给群众带来不安全感。出于对疫情扩散、健康安全的担忧,群众心里会产生焦虑、紧张、烦躁、暴躁等情绪,影响其生活质量、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人们无心于工作和创造,社会生产力随之降低。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当人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处于焦虑、紧张、烦躁的状态,幸福感将大大降低。另外,一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从需求层次理论来讲,生存与安全的需要是人们最低层次也是最基础的需求。如果这一层次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则其他层次的需求不会提到重要位置和议事日程。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城市的竞争力。新冠肺炎疫情将重塑城市竞争力。能够有力地抗击疫情、保护市民健康的城市,将获得市民、投资者、旅游者的首肯,工作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会有更多的安全感、舒适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所有人一个提醒:在“医疗发达”且“法治文明”的城市工作或生活非常重要,前者能尽量让你避免陷入困厄,后者在你陷入困厄时使你获得更多救治的可能。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理解,一直都停留于GDP、人口和产业上,而忽视了教育、医疗等硬件的重要性。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将把医疗竞争力提升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位置、占据重要权重。一个城市医疗能力有多强,不仅要看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还要看医疗资源的发达程度。前者代表医疗资源的多寡,后者则代表医疗资源的质量。按照各大城市医院数、床位数及执业医师数排行,青岛市位居第16位;各大城市每千人医疗资源分布排名,青岛市位居第20位;按照所拥有的百强医院排名,青岛只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家、排名第21位,而济南有3家医院进入百强、排名第10位。总体上看,青岛医疗竞争力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竞争力排名。所幸的是,青岛的治理能力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说明对医疗资源的利用水平、医疗服务质量较高。


没有公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出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架设出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健康之路”。党的十九大把健康中国战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可以说,健康中国美好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国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没有公民健康就没有社会发展。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第九届全球健康大会上指出,健康和福祉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占据中心位置。它们既是社会进步的前提、结果,也是其衡量指标。保障人民健康不仅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健康就没有社会的生产力,不仅影响社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也会极大地削弱经济的竞争力,导致恶性循环。


李克强:健康也是生产力2.jpg

李克强2016年3月9日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钟南山代表提出要理性认识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并建议制定我国空气净化器质量标准。总理说,关注民生不仅要保就业、增收入,还要推动环保,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也是生产力。节能环保是个大产业,看起来是减法,做好了其实是加法。


二、把保护公民健康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要把保护公民健康列入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重要内容。如果说,人民子弟兵在保卫国防安全,医疗卫生战线就是在保卫国民安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公民健康安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注意总结这次“战疫”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汲取教训和不足,围绕“战疫”中的短板、暴露出的问题,制定公民健康行动计划并持续推进、逐项落实。


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等重要观点。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康治理的部署。要进一步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尤其要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


关注并落实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重点。一是制定健康规划。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遵从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健康条件、健康社会),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加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监测与评价;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普及健康生活。科学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前提。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人类舌尖上的不安全、餐桌上的乱吃带来新型冠状病毒扩散,给人们以深刻教训和诸多启示!要倡导可持续的工作方式,除紧急情况外,尽可能避免“5+2”“白加黑”等不科学的工作方式。


三是优化健康服务。加快引入高水平医疗机构,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疾病控制中心建设,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


四是完善健康保障。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


五是建设健康环境。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六是关爱健康队伍。从提升薪酬待遇、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七是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行业的融合,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健康领域对外开放。研究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原标题为《健康就是生产力》

作者│刘文俭  来源│国训网-国训频道综合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执编│张心阔   主编│孙廷友   编审│杜宏伟 张涛  总编审│张振民  通联│aiguojiaoyu@qq.com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位置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