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老检察官,花3000元买了84份将士阵亡通知书,倾家荡产找遗属时间:2021-08-24 2006年刚过完年不久的一个晚上,北方还刮着凛冽的寒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右中旗的乌素图镇,一个71岁名叫孙秀峰的老人坐在火炉边,寒冷的天气折磨着她的肺病。 自知时日无多的孙秀峰老人,怀里捧着一张发黄的入伍通知书,然后对旁边的78岁老伴朱元和以及身边的三个女儿说:“等我走了,把它放进我的棺材里”。 说完孙秀峰老人哭了,孩子们和老伴也跟着哭,他们知道孙秀峰心里的苦。 那张发黄的入伍通知书是孙秀峰父亲孙耀的,自从参军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自父亲从1948年离开家里之后,孙秀峰等了父亲57年,找了父亲57年,却了无音信。 父亲临走的时候跟14岁的孙秀峰说:“在家听话,我很快就会回来,少则6天,多则8天。” 这成了孙秀峰听到父亲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父亲走后第二年,继母不管她的死活,她爷爷养活不起她,就以一头牛、10袋麦子的价钱,将她卖给了乌素图镇的一个朱姓农户,嫁给22岁的朱元做老婆,那时她才15岁。 孙秀峰一直在等待父亲的消息,几年之后她才得知,父亲帮村里的人到张家口跟人要账,结果却被国民党的部队抓了壮丁,不久之后,他加入了解放军,并开赴太原战场。 在1949年1月,解放军部队还给孙秀峰的家里寄发了入伍通知书,当地政府给她家颁发了光荣军属牌。 然而,几年过后,再也没有了父亲的消息,因为了无音信,有人怀疑孙耀叛变了,还将他家的光荣军属牌给收回了。 孙耀的父亲气不过,就四处去找儿子,几年下来也没有个音讯,在即将离世的时候,又把寻找儿子的重任交给了孙秀峰,要她务必要找到孙耀。 孙秀峰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方言,离开了内蒙,到张家口、北京、呼和浩特、济南等地的民政局去打听,从50年代一直找到了70年代后期,整整二十年。 她操着一口方言,谁都听不懂,能听懂的也只回一句:“都什么年头了,我们找不到。” 负责任一点地会告诉她:“你回去吧,我们慢慢找,找到就通知你了。” 这些年,为了寻找自己的父亲,孙秀峰把家里养的猪和兔子都卖了当路费,一次次带着希望出去,一次次带着失望而归。 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大女儿朱美鱼在出嫁之前,还没穿过一次袜子,但是女儿们也知道,母亲心里的苦,哪个孩子不想念自己的父亲。 一直到90年代,孙秀峰岁数大了,再也走不动了,这才拉倒,寻找父亲的任务就交给了孩子们。 一次,她的五女儿朱敏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王艾甫的事迹,这个68岁的老人是山西省检察院的退休干部,自1996年在一个旧货市场花3000块钱买了一份记载866名阵亡将士的名单以及没有寄出去的84份阵亡将士通知书,此后一直在寻找阵亡将士,因为电视上留有王艾甫的电话。 朱敏就尝试着给王艾甫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一下,她没有想到,在王艾甫收藏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里真有孙耀的名字。 朱敏听到这个回答后,当即给家里打电话,告诉母亲孙秀峰:“妈,我找到姥爷的下落了。” 这么多年过去,孙秀峰早已经灰心丧气,甚至不抱有希望了,并不相信女儿说的话。 2006年4月16日,孙秀峰的七个孩子都赶回了家里,等待一个重要的人来,那就是山西退休的老检察官王艾甫。 王艾甫来到了孙秀峰的家里,让孙秀峰震惊不已,半个多小时里激动得说不出一个字。 当孙秀峰情绪平稳的时候,从木柜里取出一个小布包,她一层层地打开,在所有的布都被剥开后,一张破坏发黄的纸露了出来,这就是父亲孙耀的入伍通知书,孙秀峰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到王艾甫面前,上面写着颁发日期1949年1月。 王艾甫将《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拿了出来,把有孙耀名字的那一页念给孙秀峰听:孙耀,1948年12月30日入伍,牺牲时36岁,平时各项工作很积极,给房东挑水,战斗上服从命令,很好。 孙秀峰用她那发抖的手触摸着“登记册”,这一天,她等了57年,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太原战役中就已经牺牲了。 这封阵亡将士通知书,为何这么多年都没有发出去呢?一切要从王艾甫这位老检察官买来这些阵亡通知书说起。 1996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王艾甫像往常一样来到太原南宫旧货市场闲逛,从退休以来,王艾甫就喜欢到旧物市场闲逛,遇到喜欢的物件就买家去,逐渐在太原收藏界成了小有名气的收藏家。 那一天王艾甫闲逛的时候,看到一个旧货贩子一边吆喝着“三元钱一本,不论厚薄”,一边从麻袋中往外倒旧书和纸片。 王艾甫就在旧书堆里翻了起来,突然,一本破旧泛黄的纸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册子的封面上写着“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 王艾甫喜欢收藏跟战争相关的物件,因为他当兵20多年,参加了很多战争,很多战友牺牲在他的面前,其中有一个叫张光远的战友的牺牲更让他刻骨铭心。 张光远不仅是王艾甫的战友,也是山西的老乡,大家一块去参军,相互照顾,有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因汽车刹车失灵,整个车子失去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光远决定抱着三角木从飞驰的汽车上跳下去,用三角木阻止汽车前进,然而由于车速过快,张光远头部落地,当场死亡。 组织上考虑张光远舍己救人的精神,追认其为二等功臣并评为烈士。 1981年王艾甫转业回到了太原,来到张光远的家乡祁县,想要通过民政部门找到张光远的家人前去看望。 然而让王艾甫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民政部门竟然找不到张光远的任何登记资料。 这件事对王艾甫的触动很大,因为信息保存技术落后等原因,可能张光远的家人还不知道张光远已经牺牲的事情。 因此,此时看到这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王艾甫感觉到弥足珍贵,于是又在书堆里翻了翻,总共找到4本阵亡将士登记册,另外还有一些散页,仔细一看,竟是一沓“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通知书”! 有着多年收藏经验的王艾甫当即意识到,这些资料可能是当年遗留下来的,而这些“通知书”,很可能一直都没有发出去,王艾甫想到这些阵亡将士的家属是不是还不知道他们已经阵亡的消息? 想不到如此珍贵的资料为何会流转到了这里,被旧货的摊贩用蛇皮口袋装着,到处背来背去。 王艾甫将4本阵亡将士登记册和一沓阵亡将士通知书拿到老板面前,以为可以跟老板讲讲价。 其实这些东西对于旧物商贩来说,就是一堆废纸,根本没有什么收藏价值,能3元一册卖出去就是捡了大便宜了,因为他可能都是按斤称重买来的。 然而此时他看中了王艾甫对这些东西的喜爱,以为这是宝贝,当即说到,想要打包就要3000块,少一分都不行。 王艾甫知道这是遇到没有商誉的主了,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0多元,这3000块钱,差不多是他一年的工资,这简直就是坐地起价啊! 如果是其他的东西,他肯定立马转身离开,但是这个东西的意义不一样,这次错过了,下次或许再也遇不到了,或许,有的阵亡将士的家属一辈子也不知道亲人牺牲的消息。 想到这里,王艾甫当即到公用电话,让相熟的朋友送钱来救急,这才买下了这些东西。 王艾甫花3000多元在旧货市场买了一堆“死人名单”的消息很快在旧货市场上传开了,他们都认为王艾甫这次是“打眼”了,买了一堆不值钱的东西,只有王艾甫知道这些东西的珍贵之处。 回家之后,王艾甫就开始研究这些资料,在4本阵亡将士登记册里,大概记载了太原战役中866名阵亡将士的基本情况,而没发出去的84份“阵亡将士通知书”里更是记载了84位阵亡将士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籍贯、部队番号等信息。 通过梳理发现,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年龄也大多在20岁上下,有的烈士资料上还附有“作战勇敢”等评语。 为了搞清楚这些资料,王艾甫拜访了山西省军区党史办和亲历太原战役的老同志,经过鉴定,这些资料为太原战役中68军、66军和7军等部队留下的内部文件。 至于这些资料为何会遗失,他表示并不清楚。 王艾甫立刻投入到对太原战役的了解,太原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统治山西的中心,精心布置多年,拥有超过10余万人的军队,当时中共第一兵团前委书记徐向前、副书记周士第等人决定,自1948年9月28日围攻太原,于10月18日发起进攻,争取在3个月内解放太原。 然而此战的激烈程度远超徐向前、周士第等人的预料,解放军在解放太原战役中,共计投入25万人,经过9个月的激烈战斗,才在1949年4月24日,以伤亡45000人的巨大代价解放了太原,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王艾甫在查找资料期间,还拜访了当时18兵团61军某师侦查科长、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的86岁离休老干部王立岗老人。 王立岗老人回忆起太原战役时激动不已,说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艰苦、最惨烈的城市攻坚战之一,当时部队的伤亡很大,仅他所在的61军就牺牲了几千人。 牺牲的人通常都是由部队组织部门负责登记,都是妥善保管的,之所以出现没有发送出去的阵亡通知书,很可能是当时阵亡将士的原籍还没有解放,导致没有及时发出,也可能是负责保管文件的同志在战斗中负伤和牺牲等原因造成的。 在解放太原时,解放军作战要求迅猛,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敌人打败。 由于要对敌人进行穿插和迂回,对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很高,有的部队为了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战场,不得不将一些资料档案隐藏起来或者干脆损毁。 在参加太原战役的20兵团,也就是王艾甫购买的阵亡将士登记表所在的部队,在攻打包头时,刚走了一半,上级就要求部队向东挺进,每天强行120里地,紧急赶赴平津战役前线,从而歼灭了傅作义的王牌35军。 1949年1月,平津战役刚刚结束后,部队根本来不及休整,立刻按照军委指令,以“千里行军打太原,一定活捉阎锡山”的口号,向太原方向集结。 在这样的行军速度之下,一些沉重的档案资料,就是疾行军的累赘,而有时候还会在战斗中被损毁。 当时196师586团政治处驻扎在一个村子里,整个师部的档案材料都在这里,可是却遭遇敌人的重磅炸弹袭击,整个政治处20多名官兵全部阵亡,在这里的档案材料也都损毁了。 所以,在激烈的解放战争中,部队个别文书档案因为特殊情况来不及发送,又因为战争原因流失,最后经过种种原因流入旧货市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艾甫立刻意识到,自己手中的这84张阵亡将士通知书的宝贵之处,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也一定在寻找亲人,他一定要把阵亡将士通知书给送到将士遗属手中。 随后的日子里,王艾甫开始按照“阵亡通知书”上的籍贯和名字,到太原市的5个烈士陵园查阅资料,并且一一核对人名,然后寻找这84为将士的安葬地点。 然后他又按照阵亡通知书上的地址给每位将士的亲属写信,本来他对这种方式没有抱有多大的希望,他想不会有几个人收到信。 然而让王艾甫失望的是,他竟然没有收到一封回信,远远超过他的预期。 很多人遇到这样的事很可能会灰心丧气,就此放弃,然而军人出身的王艾甫别看岁数大了,还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 非要把这些通知书送出去不可,于是王艾甫踏上了自费为阵亡将士“寻亲”之路。 由于这些阵亡将士的籍贯比较分散,分布在湖南、湖北、山西、河北、安徽、内蒙古呼呼等省份,十几年下来,王艾甫的足迹遍地祖国各地,为此也花费了几万元的路费。 在那个年代,几万元无疑是一笔巨资,几乎是倾尽家财了,有一次为了凑足路费,王艾甫还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了。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很多地区的行政区划变更,王艾甫所获有限,一直到2005年5月,寻找阵亡将士遗属的事情才有了转机。 2005年5月,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王艾甫拥有不少关于抗战的收藏品,于是就利用自己的收藏品,办了一个抗日战争及解放太原的图片展,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太原的历史。 当时武汉有一位叫汤华明的记者正在山西进行有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特别报道。 汤华明来到王艾甫的住所,在完成了抗战题材的采访后刚要准备告辞,王艾甫将84份没有发出去的“阵亡将士通知书”递到了汤华明的手中,希望汤华明记者能够帮忙寻找其中的11位湖北籍阵亡将士。 汤华明十分吃惊,当即就把这些将士的阵亡通知书抄了下来,告诉王艾甫自己回到湖北发动媒体资源寻找将士亲属,王艾甫则在太原的烈士陵园中寻找阵亡将士的墓地。 经过一番查找,王艾甫在太原市牛驼寨烈士陵园发现了湖北籍烈士载虎的墓地,王艾甫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汤华明。 汤华明在武汉媒体上发布了消息后,根据阵亡通知书记载载虎的家乡在“湖北省云县双赫村”,经过多方查证,发现云县其实是云梦县,“双赫村”已更名为钟垸村,载虎原名为郝载虎。 汤华明找到郝载虎的堂弟郝章群,经过郝章群介绍说,载虎是伯父家的儿子,自幼父母双方,从小生活在他们家,当年被国民党军抓壮丁走的。 得到这个宝贵的消息后,王艾甫激动地整晚睡不着觉,巴不得立即赶往湖北云梦县,亲手将郝载虎的阵亡通知书送到他的亲属手中。 2005年10月下旬,王艾甫卖掉了收藏的300块银元,凑足了1万元的路费后,在弟弟王致甫等人的陪同下,踏上了赶赴湖北的旅途。 由于路途较远,他们赶到武汉的时候又下起了雨,于是决定在武汉暂住一宿,第二天再去,当招待所得知王艾甫一行人是给阵亡将士送通知书,当即减免了住宿费用。 第二天一早,王艾甫一行来到钟垸村,刚到村口就响起了鞭炮的声音,用来欢迎王艾甫等人。 王艾甫将精心准备的资料递交到郝载虎的堂弟郝章群的手上,激动地说:“郝载虎烈士为了我们太原的解放,已有56年没有回家了,今天我们送他回家来了……” 在通知书上写着:郝载虎,197师589团9连战士,战斗勇敢,在太原解放战役中光荣牺牲。 双赫村的村长郝朝阳当即对全村的村民说道:“载虎大叔终于回家了,以前我们不知道,现在知道了,载虎大叔是革命烈士,原来我们村里也是有英雄的。” 因为在之前,关于载虎的传闻从来没有间断,有人说他当了国民党的兵去了台湾,他的家人在村里也一直抬不起头,如今王艾甫的阵亡将士通知书,交待了他的事迹。 村长表示,要在村里盖一个供奉载虎的里祠堂,用他的英雄事迹来教育孩子们不要忘记历史和先烈,每逢清明节的时候,孩子们都来给载虎扫墓。 此后,很多媒体都对王艾甫寻找阵亡将士遗属的信息发布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剧烈反响,很多阵亡的家属因此找到了牺牲的亲人。 2005年11月22日,郝章群与三个堂侄赶赴太原牛驼寨陵园祭拜亲人,他们在墓上取了一把土,准备将这把土与阵亡通知书一起供奉在郝载虎的灵堂里。 2006年6月30日,霍小山烈士的亲属也找到了,霍小山的已经70岁高龄的女儿霍玉花在寻找了57年,得到寻找到父亲的消息后,痛哭流涕。 霍小山是山西省山阴县人,于1944年秘密参加了八路军,由于当时敌我斗争形势比较严峻,担心家人受到牵连,霍小山连自己的妻子也不知道详情。 还以为霍小山在外面有了相好的,抛弃了她们一家,为了寻找霍小山,霍玉花的母亲领着孩子,拿着讨饭篮子奔走在各地,就是为了寻找丈夫霍小山。 在霍小山失踪十年后,妻子死在了讨饭寻亲的路上,临死的时候,她把讨饭的篮子交给了女儿霍玉花,希望她能够找到自己的父亲。 当王艾甫把阵亡将士通知书送到霍玉花的手上时,她才知道母亲一直都错怪父亲了。 她赶了50多里的山路,来到太原双塔烈士陵园,找到霍小山的墓碑,当即磕了4个响头,喃喃自语道:“爹爹啊,女儿从小就天天盼着爹爹归来,没想到,这一等就等白了头。” 2006年8月1日,当地民政部门根据将士阵亡通知书给霍玉花家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让霍玉花老人的晚年有了一丝安慰。 在王艾甫寻找的烈士遗属中,贵州铜仁市的龙华章的遗属十分坎坷。 王艾甫曾多次给龙华章的籍贯所在地发信,却始终没有音讯,一直到2007年1月,王艾甫收到一封来自铜仁的“特快专递”,这是家住铜仁市河西办事处新庄村的老人龙和生委托女婿李宗君来的信。 龙和生老人在信中说龙华章是自己的亲叔叔,并随信附带了当地部门的证明材料。 龙和生老人不明白的是,叔叔龙华章是在1939年于铜仁被国民党抓壮丁走的,怎么会牺牲在解放太原的战役中呢? 经过王艾甫与当地民政部门的考证,认为龙华章应该是脱离了国民党的部队后又加入了解放,实际上,在很多已经找到的亲属烈士中,有不少人都是这样的。 由于龙和生的年龄已经很大,无法长途奔波,就委托女婿李宗君和女儿龙爱莲北上太原,代表家人祭奠叔叔。 2007年3月14日,李宗君夫妇来到太原市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龙华章烈士。 在寻找的烈士家属中,最让王艾甫难受的是一个烈士家属竟然当众给他下跪。 王艾甫经过不懈的努力,找到了湖南籍烈士张勋利的弟弟张勋伦,张勋伦立刻带着儿子和女婿来到了太原,想要给张勋利扫墓。 然而在寻找墓地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大的波折,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太原市附近的几处烈士陵园陆续建成后,曾有过一次大规模迁墓,张勋利烈士的墓地只知道是在牛驼寨烈士陵园,具体位置在哪却不知道。 王艾甫与张勋伦一家,在三千多个墓碑中,经过几个小时的查找,终于找到了张勋利的墓碑。 当时张勋伦老人直接跪在墓前不起,用家乡的方言说道:“二哥,我们终于找到你了……” 张勋伦一家要离开的时候,掏出一沓百元现金执意要给王艾甫,激动地说:“我二哥是1946年春天被国民党军五花大绑捆走的,当时结婚才几个月……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能知道他死在什么地方,是怎么死的。是你圆了我们张家的梦啊!” 说完就一下子跪在了王艾甫的面前,他的年纪比王艾甫还要大,他怎么能够受得起? 他也感到寻找阵亡将士遗属意义之重大,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要找到更多的遗属。 听说了王艾甫老人寻找阵亡将士家属的事情后,山西省忻州市国税稽查局的干部郭茂根与王艾甫取得了联系,他反映到自己的大伯郭培铸被国民党军抓走后,一直没有消息,想要询问一下王艾甫老人是否会在这阵亡登记册中的866名将士中。 然而王艾甫早就已经将这866人名单熟记于心,并没有郭培铸的名字,但是王艾甫经常跑烈士陵园,竟然在牛驼寨烈士陵园中烈士登记册中找到了郭培铸的资料。 于是王艾甫又带着郭茂根先后查找了太原市附近的7个烈士陵园,终于在郑村烈士陵园中找到了伯父郭培铸的墓碑。 然而郭茂根一家却从未收到过阵亡通知书,这让他十分困惑,在王艾甫的指点下,郭茂根终于在原籍定襄县的民政部门保存的烈士英名录中找到了郭培铸的名字,并在档案室里找到了当年的阵亡通知书,因此地址不详,这份通知书被退回,在档案室中整整躺了57年。 郭茂根说,当初大伯被抓走后,奶奶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上吊身亡,一年后瘫痪的爷爷也病亡了,大伯郭培铸的妻子为了生活在将唯一的女儿送人后,也只得改嫁。 郭茂根说:“假如当初能把伯父的阵亡通知书及时送到家里,让家里有个精神寄托,这一切也许不会发生。” 通过找到的阵亡通知书,郭茂根才知道,大伯郭培铸是19兵团63军188师562团2营6连的战士,在解放太原当日牺牲,通知书上的评语是:“作战勇猛,乐于帮助群众”。 由于年代久远,想要寻找几十年前牺牲的将士遗属,本来是一件很苦难的事情,尤其是只有王艾甫一个老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寻找多年,王艾甫几乎是散尽家财。 然而当参加的人多了,事情就变得容易了,当时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们也加入了为阵亡将士寻亲的队伍中来。 该校电子学院有4位家住湖南衡阳的学生,趁着假期回家的时候,他们前去寻找一位叫“肃启华”的衡阳籍将士。 4位同学根据王艾甫老人的资料,来到当地档案馆查阅资料,在衡阳县烈士名录里,找到一份1949年在山西太原阵亡的名叫萧启华的烈士。 同学们猜测,萧启华会不会就是肃启华呢?抱着一丝怀疑,同学们来到萧启华的家里询问,萧启华的哥哥萧启富向学生们介绍说:“我家有5兄弟,当年去当兵的两人都没有回来,家人只知道他们在战争中牺牲,这在我们萧家的家谱上也有记载。” 大家核对了萧启华所在部队的番号,与肃启华一致,基本可以断定为同一人。 学生们告诉萧启富说:“你弟弟在山西那边解放太原时牺牲了,因为名字写错了,‘阵亡通知书’一直没能寄过来,我们今天给你们送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后,王艾甫寻找阵亡将士遗属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没有寄出去的84封阵亡通知书基本都得以寄出,只有几封还没有消息。 王艾甫说道:“在我有生之年,一定会全力以赴,让每一位为人民解放事业捐躯的烈士都能魂归故里。 能够把这些烈士亲属全部找到,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因为王艾甫的善举,在2010年央视《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王艾甫还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 作者│史论纵横 来源│国训网综合今日头条 执编│张心阔 主编│孙廷友 编审│张涛 杜宏伟 统筹│李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