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训 >>国训头条 >> 他发出“爱国三问、奥运三问”,遗产留下四所学校,培养两任总理
详细内容

他发出“爱国三问、奥运三问”,遗产留下四所学校,培养两任总理

时间:2020-06-06     作者:世界华人周刊 专栏作者 洋流


“你是中国人吗?”

 “你爱中国吗?”

 “你愿意中国好吗?”

 这振聋发聩的三问,在旧中国苦难深重的年代里,深深撞击着挣扎求索的仁人志士的心,激发起一茬又一茬南开人的报国之志、爱国之情,铸就了南开大学绵延不息的爱国传统。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轰炸南开校园,试图摧毁南开人的抗日意志。但南开人是吓不倒的!一大批南开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张伯苓校长的第三个儿子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他加入空军,搏击长空,最终捐躯沙场,为祖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而今,“爱国三问”被大大的镌写在南开校园内。新学年开学时,台上,校长一句一句大声发问,台下,师生们铿锵有力报以肯定的回答,此情此景,令人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默颂着“爱国三问”,环顾眼下之香港,我陷入了沉思。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少香港青年,不知道近代以来祖国遭受列强欺辱的历史,不熟悉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深刻变革,也不了解香港与国家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苦果,也是回归后香港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百年前,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一年百后,张伯苓的教育与体育思想,依然照亮了华夏强国梦想。


世界华人周刊出品

周刊专栏作者:洋流




一百年前,一位中国人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
中国何时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获奥运会金牌?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一百年后,这三个问题都有了答案。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世界华人周刊》刊发本文,纪念这位发问者——
“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正是张伯苓,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他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有六大贡献,堪称六个第一。

最早提出

中国要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

1907年,在天津第五届学校运动会颁奖仪式上,张伯苓就提出:“我国应立即成立一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
1909年春天,赴欧考察归来,张伯苓又用幻灯机给大学生放映了第4届奥运会的照片。“奥林匹克”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最早参与创建和组织“远东奥林匹克运动”

张伯苓最早参与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后改称远东运动会)的创建和组织工作。
张伯苓是远东体协成员之一,参加过5届远东运动会,还担任过远东运动会的中国领队和大会总裁判。
远东运动会于1920年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与国际奥委会发生联系的区域性体育组织。



1917年的远东运动会

最早提倡奥林匹克教育入课本

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张伯苓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张伯苓率先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了体育科学教学大纲中,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校园体育课程建设。


20世纪20年代南开中学课表

最早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

张伯苓最早发起创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并长期担任领导人。
中华体育协进会积极参加国际体育组织,先后加入了国际足球协会、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等国际组织,并选派观察员出席第9届奥运会。
1931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团体会成员,中国从此成为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员合影(前排右三为张伯苓)

最早促成中国奥运健儿参赛

1932年,张伯苓积极支持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促成刘长春代表中国出征,参加短跑比赛。
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百米比赛,开启了中国运动员正式参加奥运会比赛的历史。


第10届奥运会上,刘长春在200米预赛中拼搏(第4名)

最早发起中国举办奥运会

1945年,张伯苓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

张伯苓不仅是“中国奥运第一人”,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的缔造者。
    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秀才家庭。
    因家贫无钱攻读科举,只能报考不用缴纳学费的北洋水师学堂。
    他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毕业以后,张伯苓成为北洋海军的一名见习军官。


穿军服的张伯苓

1897年,甲午战败,张伯苓亲历威海卫被英国强租之事,悲愤填胸,深感自强之道在于兴学,造就新人才,遂弃武从教,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志愿。
1904年10月,张伯苓创办新式私立中学堂。1907年迁往天津城南开洼,遂称为“南开中学堂” ,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建于1907年的东楼,现为伯苓楼,南开中学堂第一座建筑物


南开中学以新颖的西式教育、严格的教学管理而出名,虽然融资不易,但张伯苓从来不吝啬于购买教学仪器。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Dr.Eliot)到南开参观,深为赞叹:即使美国的中学,能有像南开这样的实验仪器者,也不多见。
当时,很多权贵、名流都放心把孩子送到南开中学——梁启超、冯玉祥、段祺瑞、袁世凯、黄兴、胡适、叶圣陶、张自忠、邹韬奋、陶行知……连东南亚的华侨也慕名而来。


1908年,私立南开中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1919年9月,张伯苓本着“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宗旨创立了民办南开大学。


1920年代的南开大学

不同于国立大学,私立大学必须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点,才能招来学生。
张伯苓最早开始探索大学教育本土化。1928年,他提出“土货化”方针,力图使大学从象牙塔走出来,开设了办公室管理、售货学、广告学、化学等实用课程。


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

凭借实业兴学的办学方针,南开大学声名鹊起。不过二三十年,已进入世界名校之列。 毕业生广受欢迎,有些学生尚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
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


南开女中与重庆南开中学


南开系列学校更是培养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任共和国总理,老舍、曹禺、梅贻琦、范文澜、吴大猷、熊十力等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1917年学生总数满千人,学生中有周恩来等人


周恩来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曾回忆道:“我小时候,到张校长家总是给我贴饼子,熬鱼吃。”得知周恩来家境后,张伯苓免除了他的学费。后来周恩来领导五四运动被捕,出狱后张伯苓用“范孙奖学金”资助其赴欧留学。


周恩来(前排左一)在南开中学课堂上


1960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的温家宝曾说,“南开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温家宝在南开中学的毕业证书


张伯苓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抗日期间,南开学校成为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重镇。1937年7月,惨遭日寇野蛮轰炸。
南开的校舍连同多年的教育精神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张伯苓再也无法筹款重建南开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私立南开系列学校都收归国有。


1952年,南开中学改为公办,图为有关文件


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老舍、曹禺曾为张伯苓写下这样的祝寿词。
但是,知道南开的,未必知道张伯苓
1950年10月17日,南开校庆。张伯苓早早起来准备前去南开中学。
儿子却告诉他:学校来人了,不欢迎你去。
张伯苓顿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颓然坐在椅子上。
四个月后,张伯苓与世长辞。张伯苓遗愿埋葬在南开大学校园内,被以“南开大学是人民的,不是张伯苓的”为由拒绝。
1986年,南开大学张伯苓铜像落成,张伯苓夫妇的骨灰合葬于铜像后。张伯苓最后的遗愿得以实现。


张伯苓铜像


张伯苓又回到了钟爱一生的南开大学。
教育、体育,是贯穿张伯苓一生的两条主线。
这两条主线的交点,在于强国
“少年强则国强。”如果说,梁启超是一个启蒙的思想家,那么,张伯苓,更像是一个实践者。
办教育、参加奥运,张伯苓深知,教育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教育之于张伯苓,走出了“象牙塔”,扎根“本土化”,造就具有“现代能力”的学生,以“知中国,服务中国”。

体育之于张伯苓,超越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凝结成“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爱国思想。
    一百年前,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一年百后,张伯苓的教育与体育思想,依然照亮了华夏强国梦想。



国训网合作.jpg

1转载声明.png

  

(编辑 心阔 跃光 编审 杜宏伟)

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15271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鲁网文〔2020〕 号
全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编辑合格证新教培证字〔2011〕第 1879 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鲁文审字〔2020〕 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895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