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训 >>国训头条 >>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详细内容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时间:2021-06-13     作者:人民日报记者【原创】


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以半条被子为主题的雕塑.jpg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展  点滴细节 温暖人心


 本报记者  郑海鸥


 “天底下哪有比红军更好的人?”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讲起奶奶在耳边念叨了一辈子的话,湖南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志愿讲解员”、69岁的朱分永感慨万千,“我从五六岁开始听奶奶讲红军在我家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听了几十年。奶奶的教导影响了整个大家庭,5个人先后当了兵。”朱分永也当上了村支书,奶奶第一个出来叮嘱他:“要带领大家修好路,为村民做好事,也让红军能开着车进村。”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来到“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朱分永的奶奶,就是“半条被子”故事的主人公徐解秀。


 1934年11月,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驻扎在湖南汝城县休整。3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可徐解秀家只有一张床,盖的是烂棉絮,而红军也只有一条棉被,3位红军就和徐解秀及孩子,共5个人挤一张床、盖一条被子。


 女红军与徐解秀夫妇朝夕相处,还给邻里乡亲看病。临行前,她们要把唯一的被子留下来,“我们红军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徐解秀反复推辞,“你们出门在外,比我们更需要被子”。这时,一位红军拿出剪刀,径直把被子剪成两半。红军说,“您收下这半条被子,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会再回来,送您一条又大又厚的新被子。”


 徐解秀夫妇接过这半条被子,望着红军远去的背影,流下眼泪。


 岁岁年年,每到11月份,徐解秀就会在滁水河畔守候,盼望红军归来。


 老人对后人说,“我不是盼望一条新被子,是想念红军,天底下哪有比红军更好的人?我们要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


 朱分永动情回忆,热泪盈眶。


 如今,在沙洲村,处处都有红色元素,一段段红军故事深入人心,一幕幕鱼水深情感人肺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们。


 在“半条被子 鱼水情深”的主题下,陈列展充分挖掘汝城早期党组织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老一辈革命家在汝城的革命活动、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等内容,运用了大量红色文物、图片资料和雕塑、绘画,以及声光影像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一个个细节中,“半条被子”背后的群像更加丰满。


 幻影成像、8分钟微电影、90多分钟的大电影、声光电高科技,陈列展里的新颖展陈方式让故事更加鲜活立体;包括抱枕、瓷杯等在内的“半条被子 温暖中国”主题文创富有新意;拼布绣展现“半条被子”故事、吸引青少年绣红旗、制作特色产品……“展览很吸引人,文创也能带回家,还有红色体验,很不错。”参观者点赞。


 汝城县充分挖掘沙洲及周边村庄的红色旧址,建成了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了一张集党性教育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名片。依托“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旧址、红军长征在汝旧址等载体,当地设立了“半条被子”党性教育基地,推出集专题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社会实践、学员研讨等于一体的党性教育模式。


 数据显示,去年沙洲村旅游人次达112万,最多的一天有1万多游客。红色旅游的发展带“火”了景区服务业,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件件文物讲述生动党史


本报记者  徐  靖


 “您现在看到的是一面‘渡江第一船’锦旗。渡江战役前,部队为了激发支前船工的信心和勇气,将这面锦旗颁发给了先锋船船工陈正华。渡江时,陈正华负责扯帆和摇桨,父亲负责掌舵。靠岸后,陈正华和战士们潜伏在硝烟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引线。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陈正华血肉模糊,身上这面‘渡江第一船’锦旗也被炸掉一块。这面锦旗是人民支前的最好见证……”


 安徽省合肥市渡江战役纪念馆,讲解员黎丹妮正在为游客们讲解着。眼前的展柜里,一面破损的小旗子静静躺在里面,如果不是讲解员停下来细心讲解,也许参观者都很难注意到它。


 “这面旗子并不是某个重要历史人物使用过的,但是它背后的故事是壮烈和感人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船划出来的,这面旗子就是最生动的证明。从这面旗子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党、对解放军发自内心的拥护……”


 这是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渡江战役纪念馆新增的讲解内容。


 渡江战役纪念馆管理处处长程红介绍,渡江战役纪念馆结合建党100周年和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对馆藏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和充实。


 程红表示,不仅要弘扬渡江战役的精神,宣传渡江战役的意义,进一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普通人的故事,更要让历史接地气,有人情味,令人感动,才能让党史入脑入心。


 为此,一大批文物被纷纷挖掘出来。


 一位参与渡江战役战士的《家信》,一块寄托对丈夫60年哀思的匾额……都成为游客新的关注点。


 “我以前都是在书上了解渡江战役,知道这是一场重要的战役,但是我没想到,除了有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还有这么多普通士兵和他们家人的感人故事,让我有了很多新感触。”前来参观的合肥市民说。


 每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党史的讲述者。


 “类似于‘渡江第一船’这样的文物,我们要深入挖掘。很多文物看似不起眼,但恰恰能够从细节上体现我们党为什么能在100年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党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程红说。


 据了解,为丰富馆藏内容,渡江战役纪念馆还在进一步推进文物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了超过100件新文物。



戴玉山27年来收藏各类党史资料、实物共2万余件  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张  贺  刘兆阳


 山东省荣成市80岁老党员戴玉山,27年来收藏各类党史资料、实物共2万余件。他已将5000余件文物无偿提供给各纪念馆、博物馆;他追根溯源,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掌握了大量真实感人的革命历史;他自办展览,义务为参观者讲解;他频频走进社区、学校,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他说:“我搞收藏不为别的,就是要以实物证实历史,以历史教育后人,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


 戴玉山的家里堆满了资料和文物——书本、报纸、信件、证件、水壶、军装、背包等,十分丰富。


 戴玉山最珍贵的藏品中有一面粗布制作的党旗,这面党旗仅有杂志一般大小,做工简陋。戴玉山解释:“这是20世纪40年代缝制的,应该是当时党员入党时宣誓用的。我推测,缝制者没有见过党旗,只是凭着别人的描述来做。”这面粗布党旗见证了胶东多少个党员的赤诚誓言已不得而知,现在每当戴玉山展示这面党旗,聆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戴玉山坚持把一件件“红色传家宝”无偿展览,“要一代代传下去,让孩子们看见、摸着、记住党的历史。”


 1965年,24岁的戴玉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岳父在解放潍坊的战斗中牺牲。青年时期的经历、亲人的革命历史深深地刻印在戴玉山的心里。戴玉山说,“革命传统不能丢,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就得讲革命历史,要讲好革命历史,就得有实物来证实。”


 为了实现这个志向,退休后,戴玉山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收藏革命文物。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走遍了胶东大大小小数千个社区和村庄,27年骑坏了9辆自行车。有时他甚至被人误认是“古董贩子”。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干粮是妻子做的小馒头,但只要找到有价值的革命文物,或是挖掘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就会感到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2000年左右,戴玉山偶然得到一张旧纸片,是一位名叫车锡亭的人的《服务证明书》,用于证明其人曾在威海卫公立官庄小学服务一年半。这张写于1939年的证明信看起来没什么价值,但戴玉山却非常较真,“车锡亭是谁?在哪?干什么的?”戴玉山说,之所以要寻根究底,是因为“我收集的所有革命战争年代的实物,都要找到来源,这样才能弄清楚背后的历史故事。”


 带着这张旧纸片,戴玉山踏上了一条漫长的追寻之旅——到档案馆查,到老乡家打听,找老党员问,托人上网查询,找媒体记者帮忙,但屡屡无功而返。直到7年后,戴玉山才从一位老党员的口中得知车锡亭也是一位党员,可能牺牲在隋家村。可找到隋家村时,当地老乡都不知道车锡亭是谁,但了解到“1942年冬天,有一位于铁生烈士在日军扫荡时牺牲,安葬在村边。”又过了两年多,逢人就问的戴玉山从一名老党员口中得知,“于铁生正是车锡亭的化名,在荣成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戴玉山登报寻找车锡亭的亲属,烈士果然还有许多亲人,他们也曾四处寻访,却不知车锡亭化名于铁生参加革命,21岁就牺牲在外乡。2010年,车锡亭烈士的坟墓迁至烈士陵园,车锡亭的40多名亲属对戴玉山感激不已。


 一张纸片,10年查证,不仅让忠烈魂归故里,更让英烈事迹得以弘扬。


 戴玉山仍然在为革命文物奔走。他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想从现有的藏品里挑出一些再办一个展览。我要把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3日 07 版)


来源│人民日报  执编│张心阔  主编│孙廷友  编审│杜宏伟   统筹│李兴新

1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jpg


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15271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鲁网文〔2020〕 号
全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编辑合格证新教培证字〔2011〕第 1879 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鲁文审字〔2020〕 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895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