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 >>伟大时代精神 >> 孙庆聚委员: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详细内容

孙庆聚委员: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时间:2020-05-09     作者:孙庆聚【转载】   来自:全国政协官网


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正是伟大“抗疫”精神最厚重、最亮丽的精神底色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已发生积极向好变化,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得到基本遏制,抗疫决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实现稳定局势、扭转局面的目标。我们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这场世纪决战中的卓越表现和骄人战绩而自豪,更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这场世纪决战中创造、培育、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而点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的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3·10”重要讲话),对伟大的“抗疫”精神作出全面系统精辟论述。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对我们准确解读、自觉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伟大的“抗疫”精神,内涵丰富、意蕴深邃,是一个完整丰满的谱系。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特质,融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特质,具有崇高的精神海拔。它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把广大百姓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自觉服从整体和大局需要,主动投入疫情防控斗争,有险一齐上,有难一起当,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全国各地万千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舍身忘己的壮行和义举告诉我们,这些最美最勇“逆行者”就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创造者、践行者;更让我们看清楚,以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正是伟大“抗疫”精神最厚重、最亮丽的精神底色,正是伟大“抗疫”精神最坚实、最牢固的道义支撑,正是弘扬光大伟大“抗疫”精神的最持久的动能。

伟大的“抗疫”精神,吸纳和融注了以苦为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和以战为荣、坚持到底、英勇奋战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并多次强调,要大力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与疫情搏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考察湖北疫情防控工作时,又一次提出要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并对包括军队在内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日夜奋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高风亮节,用充分体现和“彰显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由此可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已经深嵌于伟大的“抗疫”精神,并成为伟大的“抗疫”精神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伟大的“抗疫”精神,吸纳和融注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奋力争先、抢挑重担和舍我忘己、奋不顾身、不辞辛劳、甘愿付出的担当奉献精神。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大决战,使每一级党的组织,每一个部门、单位,每一位党员、干部、群众及其他社会成员,都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纪大考。能否通过大考,能否交出合格答卷,关键看有没有担当奉献精神,能不能在危难时刻豁得出、甩得开,咬紧牙、挺得住,挑得起、担得动,冲得上、闯得过,适时转危为机、化险为夷。事实证明,武汉挺住了,湖北挺住了,中国挺住了。正由于此,习近平总书记“3·10”重要讲话对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用“展现了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评价给予点赞。精炼简洁的16个字,既准确诠释了担当奉献精神的本质内涵,又深刻揭示了担当奉献精神就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题中之义。

伟大的“抗疫”精神,吸纳和融注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危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成长壮大、发展进步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遇强敌而不败,临危难而不倒,面艰险而不溃,历百年而不衰,靠的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贵在“敢”,重在“斗”,要在“胜”。悟不透这个精髓,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个传家法宝。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阶段性胜利,靠的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利器。要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完胜,也仍然离不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这一强大精神利器。由此可见,诞生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中国“抗疫”精神,也绝不可缺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伟大的“抗疫”精神,吸纳和融注、化合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精神基因,既是当代中华优秀精神基因的集成,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宝藏。思想是人之灵魂,精神是烛照灵魂的灯光。愿伟大的“抗疫”精神永照,盼护国佑民的防疫决战早告成功。

作者:孙庆聚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 杜宏伟)


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15271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鲁网文〔2020〕 号
全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编辑合格证新教培证字〔2011〕第 1879 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鲁文审字〔2020〕 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895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