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新时代教育资讯 >> 博州教育系统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详细内容

博州教育系统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时间:2020-04-21     作者:李小燕【原创】

02EFE81B9B025DA39522C28640C_2D5AB7D1_64013.png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自3月23日全面开学复课以来,自治州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紧密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巧妙生动地融入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常抓不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在明理共情上下功夫。以道德与法治课、思政课为主加强爱国主义理论的阐释,充分挖掘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迹,讲述社会各界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战“疫”前沿,了解战“疫”形势,在生动的战“疫”思政大课堂里体味浓浓的爱国主义,增强主体体验,加大情感共鸣,强化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积极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帮助学生立心铸魂,铸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是在力行担当上下功夫。全州各级各类学校紧紧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主题,以主题班会、微视频、手抄报、黑板报、宣传版面、征文、爱心捐助等多种方式,宣传抗疫知识、为抗疫发声,向一线防疫的医护人员等表示问候、表达敬意,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动脑思考、动嘴表达,让师生深刻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骨肉相连的关系,教育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理想、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激励学生爱国力行,勇于担当。

  三是在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文化育人,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各学校积极发挥校园宣传文化阵地的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横幅、宣传海报、宣传版面、电子大屏、课间广播、黑板报等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育人、文化浸润的影响,不断增强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关链接: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博州成立于1954年,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辖“两市”(博乐市、阿拉山口市)、“两县”(精河县、温泉县)、“五区”(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区、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五台工业园区〈湖北工业园〉、金三角工业园区、精河工业园区),博乐市为州府所在地,境内驻有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及其11个团场。总人口近50万人,有3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5%。

  2017年全州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71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3元。

  博州主要有五大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博州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372公里,有“西部第一门户”之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通道”国内外的重要连接点和进出口过货关键节点,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纵贯全境,中哈输油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穿境而过,是两大交通动脉、两大口岸交汇处,312国道与219省道、精伊霍铁路与北疆铁路乌精复线在博州交汇。

  二是口岸优势。阿拉山口口岸是集铁路、公路、航空、输油管道四种运输方式兼有的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一类口岸,近年来,已有渝新欧、汉新欧、蓉新欧、郑新欧等39条经阿拉山口出境至欧洲腹地的“五定班列”开通运营,年开行专班次已达1200列,阿拉山口口岸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欧洲最便捷、最稳定的大通道。

  三是综保区优势。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是新疆第1个批准设立、全国第16个综合保税区,也是全疆唯一具有铁路集装箱换装资质的综保区。目前,已入住各类企业168家。

  四是产业特色鲜明。博州有着富集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石灰石、石英岩、花岗岩、湖盐等都具有储量大、品质优、易开采的特点,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前景广阔。博州的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优质棉出口基地、“中国枸杞之乡”,国家级冷水鱼良种繁育养殖基地。

  五是生态环境优良。博州具有“两湖三山”的独特地貌,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绿洲湿地、沼泽湖泊一应俱全,先后建立了4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及景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18%。境内的赛里木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艾比湖是我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由于长期注重资源和生态保护,博州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旅游业发展潜力。(责任编辑 杜宏伟)


国训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鲁ICP备20015271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鲁网文〔2020〕 号
全国互联网信息与新闻编辑合格证新教培证字〔2011〕第 1879 号

山东省网络文化内容审核人员证书鲁文审字〔2020〕 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402000895号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